近年来,府谷县坚持把基层一线、急难险重任务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战场和考察识别干部的主阵地,在群众最关心、组织最需要、任务最繁重的地方锤炼干部、考察干部、关爱干部,积极探索创新干部考察识别的方式方法,推动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多渠道、零距离的干部考察识别机制。(3月5日,陕西党建网)
对干部的精准考察是做好干部工作的基础。习总书记强调,必须健全考察机制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干部,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既要在“大事”上看德,又要在“小节”中察德;要尽快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改进实绩考核;等等。这些重要思想,是干部考察工作的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为做好新时代干部考察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要考准考实干部,就需要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干部,突出被考察干部的个性,并运用典型的事例和语言,通过具体细节来描述,才能把被考察对象写实、写活,防止出现“千人一面”。同时在考察材料起草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公式化的语言,使被考察对象的个性特征活生生地呈现在领导面前,供领导决策。
多听广看,打牢画像的“底子”。首先,拓宽了解渠道。尽量多听取意见,凡是涉及考察对象的人都要力争多谈多了解,做到谈话对象广泛。目前考察干部时访谈对象主要集中在本单位有共事关系的同事,可以尝试从更多渠道拓宽了解面。比如,访谈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同事,老同事由于不再有工作利益的纠葛,评论时会更加客观一些;又如,目前社区了解情况,往往局限于文来电往,需要更加深入社区,走访了解干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包括邻里关系等,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干部的真实情况。其次,了解典型事例。考察材料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抓住干部的重要行为特征、抓住最能说明特点的例子、抓住知情人提供的重要信息,了解具体情况细节,确保材料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可以在目前的访谈环节加强对谈话对象的引导,使他们既放下包袱,又不感情用事,既谈工作情况,也谈被考察对象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挖掘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最能打动人的典型事例,以帮助真实反映被考察对象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再次,关注日常表现。调研过程中有基层领导提出建议,负责考察干部的同志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多到各单位、各街镇参加专题会议,通过干部的现场表现增进对干部的了解。此外,各单位都有一些公道正派的老同志,他们对单位的其他同志都很熟悉,在访谈中也比较敢说优缺点,对于这些老同志,需要加强日常沟通,保持经常性联系,以帮助了解干部的日常工作表现情况。
深究细谈,压实画像的“里子”。通过大数据掌握日常工作情况。建立干部相关信息的全面数据库,将各个阶段的学习、工作、考察情况等都录入系统,对接干部纪实、干部培训等平台的大数据,加强对数据的综合分析研判,强化对数据分析结果的运用,将干部情况立体化、丰富化,能够更加便利地考察统计干部的长期表现。同时,可以关注纪检监察、信访、审计等部门关于干部个人的反馈情况,了解其是否在以往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后遗症,也可以侧面反映出干部某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案例实操分析遇事处事能力。在干部考察过程中增设情景模拟环节,通过案例分析、舆情应对、信访化解等方式,在实操中了解被考察对象的“新媒体素养”和遇事处事的真实能力,以及更加适合其本人的工作发展方向。再次,通过第三方测试进行辅助考察。可尝试引进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在干部公开选聘、各类培训班期间开展相关测评测试,对干部个人性格、心理、偏好等进行分析,作为选拔提升、将来使用方向的参考依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给领导干部精准画像,改变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情况,既需要进一步拓宽信息采集渠道、提高信息精准度,也需要考察者在撰写考察材料时准确描述、突出个性、体现差异,这样才能为组织选人用人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何江)
编辑:辛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