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新闻网  今天是 2025年02月08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华山论见丨谋长远筑根本,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今年以来,山东淄博市打好人员覆盖、阵地建设、内容供给组合拳,大力开展干部正确政绩观教育。目前,市级层面已举办各类培训班28个,覆盖领导干部3200余人次。(12月24日,济南日报)

实现人民福祉是执政的初心和使命,而“政绩”则是这一初心的直接体现。然而,若一味追求显性业绩,忽略群众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就会陷入“短视政绩”的泥潭。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每位领导干部必须承担的时代责任。正确的政绩观,不应是“蜻蜓点水”,而应如“大厦之基”,稳扎稳打、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在某些地方,不少政绩工程只是为了博取眼球。一些干部热衷于建设高大上的地标建筑,却对群众日常需求置若罔闻。看似轰轰烈烈,但却如烟花般短暂且无实质价值。虚假繁荣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更会伤害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政绩不是作秀,而是实实在在为人民谋福祉的成果。领导干部要远离“面子工程”,关注“里子问题”,避免热衷打造“光鲜外壳”而忽视基层百姓的真实需求。修建一座不必要的大桥,不如完善一条乡村道路;建造一个豪华广场,不如提升乡村供水供电设施。这些“看不见的政绩”,才是群众心目中的大工程。

有些干部为追求任期内的“快绩效”,只干那些能迅速见效的项目,而忽视长远发展的规划。短视的行为,或许能博得一时掌声,但终究无法经受历史的检验。真正的政绩,不仅仅看今天如何闪耀,更要看明天是否还能惠及后代。领导干部应有全局意识和历史眼光,杜绝“挖井取水式”的开发,而要选择“植树造林式”的发展。比如,生态保护、基础教育、医疗保障,这些领域的建设往往需要经年累月才能见效,但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只有注重长远规划,把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作为目标,才能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政绩。

一些领导干部片面地追求“个人政绩”,忽视集体力量的凝聚与协作。他们认为政绩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忽视了群众参与和各方协同的重要性。这种“独角戏式”的政绩观,既难以持久,也容易偏离群众需求。正确的政绩观应当是“一盘棋”,既要调动各方资源,又要尊重群众的意见和参与。只有将群众的智慧融入决策,将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融入发展,才能形成合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绩。如在城乡规划中,政府不仅需要专家的科学论证,更需要倾听基层群众的心声;在产业政策制定中,既要关注企业发展,也要保护劳动者权益。政绩只有在集体协作中,才能如交响乐般奏出最和谐美妙的旋律。

有些干部为了迅速“出成果”,不惜采取“填鸭式”手段推进项目,甚至忽略了生态、文化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这样的急功近利,不仅可能造成巨大浪费,甚至会留下严重后遗症。坚守初心使命,就要明白政绩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只有心中装着群众,才能脚踏实地、不计一时得失地干事创业。例如,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靠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扎实工作。任何政绩,都需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地推进,才能在群众心中扎下根、开出花、结出果。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是为了短期的功利目标,而是要赢得历史和人民的口碑。真正的政绩,不是官员自夸出来的,而是人民认可出来的;不是一时之事,而是百年之基。正如那些默默无闻却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无名英雄”,他们没有留下耀眼的光环,却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比如,新中国初期建设的水利工程,几十年后仍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又如,“两弹一星”背后的无数科学家,终其一生甘于无名,但却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石。 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政绩,将“当下显绩”与“未来潜绩”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决策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何江)

编辑:辛思捷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陕西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