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为年轻干部培养指明了方向。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唯有以系统性思维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机制,方能锻造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敢闯敢拼的“栋梁之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力。
深挖源头活水,筑牢选才“蓄水池”。选拔是干部培养的起点,需打破行业壁垒、拓宽视野,构建多维度的“人才雷达”。一方面,要建立动态“需求模型”,结合地方发展需求与干部队伍结构,精准识别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群众口碑佳的“潜力股”。例如,通过招录、选调、调任等方式,吸纳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优秀人才,形成“存量优化+增量扩容”的双轨机制。另一方面,需创新选拔方式,利用大数据分析、一线蹲点调研等手段,从基层一线、急难险重任务中“淘金”,避免“温室选苗”,确保“蓄水池”水质优良、活水充盈。
精耕细作育苗,锻造本领“铁肩膀”。培养年轻干部需坚持“政治铸魂”与“实践淬火”并重。思想教育上,通过双导师帮带、党性教育培训等方式,引导年轻干部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智慧,常掸“思想尘”、多破“心中贼”。实践历练上,基层是锤炼能力的“练兵场”,需将“好苗子”放到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等一线“墩苗”,在直面群众矛盾、解决急难愁盼中磨砺“真本领”。如青年路街道通过写作小组培训,以“多写多练多展示”提升干部综合能力,正是“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
修枝剪叶护苗,涵养成长“生态林”。年轻干部成长既需“阳光雨露”,也需“修枝防病”。一方面,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通过日常考核、专项调研等方式,对德能勤绩廉全面“体检”,及时运用提醒、诫勉等手段纠偏正向,防止“病苗”蔓延。另一方面,需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在改革创新中“敢闯敢试”,以“三项机制”激励担当,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如某地通过“年度集中调、日常及时调”实现“优进劣出”,有效激活干部队伍活力。
量才适位用苗,畅通发展“快车道”。使用是培养的最终目标,需坚持“事业为上、人尽其才”。一要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干部跨领域、跨层级交流,让经济型干部助力薄弱地区,让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扎根基层,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用人格局。二要精准匹配岗位,结合干部专业特长与岗位需求,避免“拔苗助长”或“大材小用”。例如,某地通过“按需调位、按缺补位”机制,将经过抗疫一线历练的干部优先提拔,充分释放人才效能。
培养年轻干部是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战略工程。唯有以“选才蓄水池”涵养活水,以“育才练兵场”锻造铁肩,以“管才生态林”护航成长,以“用才快车道”激发动能,方能形成“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生动局面。(何江)
编辑:辛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