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像一把打开新世界的钥匙,正在改变基层治理的每个角落。对于每天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基层干部来说,既要学会用这把钥匙解决难题,也要防止钥匙卡住门锁伤到人。只有让技术带着温度落地,才能让社区服务更贴心、百姓生活更舒心。
人工智能就像个聪明的助手,能帮干部快速处理成堆的表格文件,从千万条信息里找出关键问题。它可以把小区里乱扔垃圾的高发地段标出来,也能预测独居老人什么时候需要上门关怀。但这个助手有时候也会犯傻——它可能因为数据不全把困难家庭漏掉,或者给出冷冰冰的解决方案。就像给腿脚不便的老人推荐网上办事,不如上门服务更实在。基层干部要心里有本明白账:机器是工具,人才是管家。
学会与机器搭档干活。现在很多地方给干部配了智能小帮手,有的能自动整理会议记录,有的能24小时回答群众咨询。江苏有个街道办让AI当“值班员”,半夜也能接听居民电话,遇到紧急情况马上转给真人处理。干部要像带徒弟一样训练这些智能助手:教会它本地方言,输入本地的政策文件,定期检查它回答的内容准不准。当机器把重复性工作接过去,干部就能腾出手来做更重要的事,比如组织社区活动、调解邻里矛盾。
给技术加装温度开关。在小区装人脸识别门禁时,要考虑老人记不住密码的问题;用大数据排查安全隐患时,要保护居民的个人隐私。浙江某社区用智能系统监测独居老人,发现王大爷家两天没开冰箱,立刻通知网格员上门,结果发现老人摔伤需要送医。这种技术用得暖心,就是因为干部提前给系统设置了关怀程序。再好的技术也不能代替面对面交流,定期走访、节日慰问这些老传统,依然是拉近干群关系的法宝。
练就人机协作的真本事。现在不少地方给干部开起了“科技补习班”,教大家用智能软件分析社区数据。山东有个乡镇干部学会用地图软件标记危房位置,汛期前就组织好了转移方案;四川的社区工作者用智能表格自动核对补贴名单,省下三天时间走访困难户。但技术更新换代快,今天学会的软件可能明年就过时。干部要保持学习劲头,多和年轻同事交流新工具,定期参加县里组织的技术培训,这样才能不被时代甩下。
未来的社区服务,会是人类智慧和机器效率的完美配合。智能系统负责精准发现问题,干部负责带着感情解决问题;机器提供24小时在线的便利服务,干部送上雪中送炭的暖心帮助。这把科技钥匙用好了,既能打开基层治理的新局面,也能打开老百姓的幸福之门。关键是要记住:再先进的技术,也比不上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真心。(何江)
编辑:辛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