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秦皇岛海港区80名党员干部深入40家重点项目和企业,参与项目规划、土地收储、厂区建设等工作,帮助企业通堵点、解痛点、破难点,提升企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据了解,3月18日,海港区启动“建功海港、功成有我”主题实践活动,选派40名沟通协调能力较强、善于处理复杂问题的科级干部和40名优秀年轻干部每周下沉到项目(企业)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各级党员干部在经济建设一线经风历雨、增长才干,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4月1日,人民网)
助企服务如同照料一片经济作物,既要弯腰除草的耐心,也要懂得因苗施策的智慧。当党员干部脱下西装换工装,这场特殊的“田间管理”便有了深意——他们不仅是问题的解决者,更是发展生态的培育者。就像老农深知“三分种七分管”的道理,优化营商环境不能止步于解决眼前困难,更要在深耕服务中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沃土,让企业在春风化雨中自然生长。
松土锄杂草,让问题“晒日光”。板结的土地长不出好苗,隐蔽的顽疾制约着发展。党员干部要像经验丰富的老农,带着三件特殊农具走进生产一线:磨平的布鞋底丈量每个车间角落,卷边的笔记本记录设备轰鸣中的叹息,掉漆的搪瓷缸盛满工人休息时的闲聊。每周二的“田埂板凳会”成为固定节目,上下游企业主、技术骨干、门卫师傅围着折叠桌坐下,热茶冒着白汽,话题从设备维修聊到子女入学。这些散落在机床缝隙里的“草籽”,往往藏着审批流程中打结的麻绳、政策落地时的温差带。更要在厂房外墙挂起“阳光公示栏”,把收集到的问题像晒谷子般摊开:红色标签标注“急茬事”,黄色标签提醒“慢性病”,绿色标签记录“好点子”。设立“问题晾晒场”不是终点,关键要学老农翻地的巧劲——对于反复出现的顽疾,要深挖三尺找出板结层;对于新冒头的难题,要及时松土防止硬化。这种带着泥土味的调研,比任何汇报材料都更鲜活真实。
播种育良苗,使政策“接地气”。好政策不能像化肥袋子堆在仓库落灰,而要在车间垄沟里生根。党员干部要当“农技推广员”,把文件里的专业术语酿成三碗“农家酒”:第一碗“开门红”敬给小微企业主,把税费减免讲作“春耕减担子”;第二碗“满堂彩”端给规上企业,把技改补贴比作“老树嫁接钱”;第三碗“同心酒”敬给技术工人,把人才政策说成“请帮工管饭票”。制作“二十四节气服务黄历”成为新尝试:立春发“种子盲盒”,整合全年惠企政策;芒种办“育苗课堂”,邀请税务专家下田讲课;秋分开“采收大会”,展示企业创新成果。更在流水线旁架起“大喇叭”,用机床撞击声当鼓点,把政策要点编成工人爱听的快板书:“三月里来好春光,减税降费到厂房;五月端阳粽叶香,技改补贴来帮忙...”这些带着机油味的宣传,让好政策像春雨渗入土壤。
修枝留空间,给成长“腾地方”。果树疯长反而难结果,过度干预容易揠苗助长。助企服务要当“剪枝人”,掌握三个分寸:剪去“枯枝败叶”要果决,清理“证明我妈是我妈”的奇葩手续;留下“透气空间”要大胆,对创新试错给予三个月的容错生长期;培育“主枝干”要精心,为重点项目定制“成长刻度尺”。在汽配厂车间,党员干部发明了“问题分类篮”:绿色竹篮装“晨露事”,比如补办证件,干部当场协调如同清晨除杂草;黄色藤筐装“挂果难”,比如融资困境,专班跟进就像给葡萄搭架子;红色木箱装“老树病”,比如用地纠纷,提级办理好比请专家会诊。更设立“不捆苗”原则——指导时不挥指挥棒,帮办时不背责任筐,让企业在适度帮扶中自己挺直腰杆。某机械厂老板感慨:“以前见干部像盼救星,现在觉得像地头唠嗑的老邻居。”
引水润旱田,用服务“解渴忧”。旱涝不均难有好收成,精准滴灌才能解真渴。党员干部要当“挖渠人”,开凿三条活水渠:人才渠引进“技术把式”,组织老师傅带徒弟、工程师进车间;资金渠引来“及时雨”,牵线银行开发“播种类”“嫁接款”特色信贷;市场渠连通“大动脉”,帮小作坊对接龙头企业订单。在食品产业园,“水车转盘”悄然转动:龙头企业把包装订单分给小微企业,就像水车把水流送往干旱田块;高校实验室的新技术通过“竹管暗渠”输送给车间,生物保鲜剂让酱菜保质期延长三个月。更妙的是“轮灌制度”——避免干部扎堆服务明星企业,每月专门划出“边角地服务日”,带着政策手册走访偏僻厂区,让每个角落都能喝上甘泉水。
这场特殊的“农事”里,党员干部的胶鞋底沾着机油,笔记本夹着机床零件,口袋揣着没吃完的工人盒饭。当服务的汗水渗入发展土壤,当信任的秧苗连成青纱帐,我们终将看见:车间里长出新质生产力,流水线上结满创新果实,政企携手的田野翻滚着金黄麦浪。这样的风景里,没有疾风骤雨的运动,只有春风化雨的坚持;没有揠苗助长的焦虑,只有静待花开的从容——因为真正的园丁懂得,最好的丰收永远在下个季节。(何江)
编辑:辛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