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新闻网  今天是 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华山论见丨厚植沃土引凤栖 精施雨露育林茂

近年来,广西柳州市城中区将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同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提质增效深度融合,聚焦民营企业发展需求,持续完善“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以人才“关键变量”激活民营经济“最大增量”。(4月9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人才则是驱动创新的核心引擎。在黔北大地,一场以组织力牵引人才力的生动实践正在展开——通过政策松土、服务浇灌、生态涵养,让人才根系深扎民企沃土,让创新枝叶舒展时代春风。这种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红利”的探索,为破解民企人才困局提供了新思路。

深耕政策沃土,疏通人才引育“主渠道”。组织部门抓人才工作,首先要当好“开路先锋”。需打破体制内外的人才流动壁垒,像疏通河道般畅通民企引才渠道。可建立“双跨”机制,允许科研人员保留事业身份到民企挂职,让高校教授带着专利进车间,国企专家带着经验下生产线。同步完善民企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打破论文、学历等硬杠杠,让技术大拿凭实绩“跳级”晋升,真正拆除阻碍人才流动的“隐形围墙”。政策供给不能“大水漫灌”,而要“按需配给”。建立民企人才需求“动态清单”,针对初创期企业配“创业导师团”,对成长期企业送“技术攻坚组”,给成熟期企业引“战略智囊团”。更要像精准滴灌般实施差异化扶持:对急需紧缺人才实行“揭榜挂帅”,对基础性人才开展“订单培养”,让政策红利精准抵达人才成长的每个节点。

搭建成长云梯,锻造人才赋能“强引擎”。组织部门要当好校企联姻的“红娘”。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民企需求“同频共振”,把课堂搬进厂房、实验室建在车间,让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入企即显身手。更要构建“进阶式”培养体系:新员工进“工匠学堂”,技术骨干入“大师工作室”,高管层上“领航研修班”,让人才成长与企业壮大同向同行。人才价值释放需要舞台。可设立民企创新“种子基金”,对原创技术实行“宽容失败”机制;组建产业链“创新联盟”,促成上下游企业人才共研共享。组织部门更要扮演“资源整合者”,推动重点实验室向民企开放,院士工作站与民企结对,让“高大上”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接地气”的生产力。

涵养生态雨林,培厚人才扎根“软环境”。留住人才的关键在细节。需建立“三级服务驿站”:区级设“人才管家”,镇街配“服务专员”,企业有“联络大使”,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关键小事”全程代办。开发“人才一码通”智慧平台,集成政策查询、补贴申领、社交联谊等功能,让服务从“到处跑”变成“指尖办”。更要在产业园区嵌入人才公寓、共享书吧、健身空间,让人才生活有品质、心灵有归属。组织部门要善于讲好人才故事。设立“人才星光大道”,让技术能手与企业家的奋斗历程成为城市风景;创办“人才创新成果展”,把专利证书、产品模型搬进市民广场。更要建立“人才参政议政”通道,邀请优秀人才列席党委政府会议,让“金点子”直通决策层。当人才感受到“被需要”的尊重,“扎根”便成了自然选择。

激活内生动力,构建成长“能量环”。组织部门要强化“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导向。将人才工作纳入党建考核“硬指标”,设置民企人才密度、创新成果转化率等量化标准。建立领导干部“人才工作实绩档案”,把服务民企人才成效作为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对贡献突出的民企,授予“人才工作示范企业”称号,形成“以才兴企、以企聚才”的良性循环。人才生态建设需要文化浸润。可设立“人才日”,举办“技术比武”“创意市集”等活动,让工匠精神与创新文化交融共生。鼓励民企建立“人才成长基金”,支持继续教育、海外研修。更要营造“失败不丢人、创新受尊重”的氛围,让人才敢于闯“无人区”、勇攀“新高峰”。

组织部门抓民企人才工作,如同园丁培育苗木——既需改良土壤,也要修枝塑形,更要涵养生态。当政策阳光普照每个创新角落,当服务雨露滋润每颗成长种子,民企人才队伍必将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何臻)

编辑:辛思捷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陕西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