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这场悄然兴起的学习热潮,映射出乡村振兴与科技浪潮的历史性交汇,已逐渐化身为新时代的“数字农具”。基层干部能否驾驭好这把“智能镰刀”,既考验着学习力,更检验着治理智慧。
莫把神器当神迹,警惕智能变智障。面对人工智能,基层干部最需破除两种迷思,一是“AI万能论”,以为算法能包打天下;二是“AI威胁论”,恐惧技术取代人力。要清醒认识到,大模型解决不了张家李家的宅基地纠纷,预测算法算不准暴雨后哪段河堤会渗漏。组织部门应开设“AI祛魅课”,用通俗语言讲解技术边界,让干部明白人工智能只是辅助工具——就像拖拉机耕地再快,也离不开老农对土壤的触感。
从扫盲到精耕,步步踩实不踏空。学习新技术不能搞大水漫灌。要建立“三段式”成长路径,入门阶段玩转智能办公软件,用语音转写替代会议记录;进阶阶段掌握数据分析工具,让Excel表格自动生成村务报告;高阶阶段尝试搭建简易模型,因事制宜关注所需所想。关键要组建“技术帮扶对子”,让返乡码农带着社区大妈搞数字化,年轻选调生教老干部用智能终端,在互助中打破技术恐慌。
问题导向不跑偏,场景落地见真章。人工智能在基层的妙用,藏在具体而微的场景里。政策宣讲时,用虚拟主播方言解读惠民条款;防汛巡查时,无人机自动识别危房裂缝;矛盾调解时,情感分析模型预警潜在风险。但切记不能为了智能而智能——给留守老人戴健康手环,不如教会他们视频通话;用AI生成村务报告,仍需干部实地核查数据真伪。真正的好技术,应该像春雨般无声浸润,而非狂风暴雨式折腾。
数据篱笆要扎紧,伦理底线须守牢。智能工具用不好也会伤己。采集村民信息时,要像保护粮种般守护数据安全,严防人脸信息变成不法商贩的牟利工具;使用决策模型时,不能把算法结果当圣旨,还需保留“人工否决权”;开发智能应用时,要警惕技术歧视——别让方言浓重的老人总被语音系统拒之门外。组织部门应制定“AI使用负面清单”,明确哪些领域必须保留人性化服务,为技术热潮装上刹车片。
基层干部学AI,不是为了变成程序员,而是要成为紧跟时代、善用科技的“服务员”。当无人机在麦浪上空巡航时,干部该思考如何让飞行数据转化为增产方案;当智能客服接听群众来电时,仍需保留老支书家访的传统。这场智能变革的真谛,不在于技术多炫酷,而在于能否让田埂上的奔波更高效、让炕头上的对话更温暖、让为民服务的初心更坚定。如此,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造福乡土的“金扁担”,而不是悬浮空中的“数字云”。(何江)
编辑:辛思捷